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南洋理工大学陈晓东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关于柔性器件的讲座

发布日期:2017-06-28     点击:

南洋理工大学陈晓东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关于柔性器件的讲座

2017626日上午十点,应化学学院常务副院长郭林教授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陈晓东教授特来北航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在新主楼B118举办,主题为“ Rational Design of Structural Materialsfor Patchable Sensors ”

 

陈晓东,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主要从事可程序化材料在能源上的转化、柔性电子器件以及纳米生物界面等方面的工作,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Nature Nanotech, 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 Mater.,JACS Angew. Chem. 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发表SCI 论文近170余篇,他引超过5000次。目前担任Nanoscale期刊的副主编和Nanoscale Horizons的科学编辑,并担任Advanced Materials, ScientificReports以及 Journal of Laboratory Automation等期刊的编委会成员,获得 Small 青年科学家创新奖、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奖、Lubrizol 青年材料科学家奖等荣誉。

本次学术报告在郭院长的主持下正式开始,场下座无虚席,大家都怀着极高的热情期待着陈教授带来的这场以柔性电子器件设计为主题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中,陈晓东教授主要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在穿戴式智能柔性传感器领域的最新工作进展,包括该柔性电子器件结构的合理化设计、器件的开发与集成等。

报告上,陈晓东教授首先阐述了柔性电子器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以及可拉伸电极所面临的挑战。在以PDMS基底与金电极结合的智能柔性传感器设计中,传统方法是利用预拉伸产生基底变形以及金层与基底的部分粘接的方式以产生柔性。为克服此方法中金电极层极易从基底上撕落的缺点,陈晓东教授从树与树根的灵感出发,带领其团队设计出在热沉积金层下生长金纳米棒并将其镶嵌在基底中的设计模型,大大增强了电极与基底本身的粘附力,稳定性和信号都得到明显改善。此外,由于金属与聚合物存在机械性能差异太大的固有缺点,陈教授课题组提出以导电聚合物聚吡咯代替金电极层的设计方案,进一步提高了柔性传感器器件的稳定性和拉伸性,同时实现了器件的变薄、可卷曲等优点,可用于制作传感线阵列,现已在小鼠脑电波检测等应用中被验证取得良好效果。最后,陈晓东教授还介绍了通过表面修饰分子刷的方法开发出的具有防油污自我清洁能力的柔性传感器材料。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提高柔性传感器的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大家展示了该领域广阔美好的应用前景。

整场报告中,陈晓东教授思维严谨,循循善诱,从身边的例子出发,深入浅出,带领大家进入柔性电子器件的科研世界。会后,学院师生与教授进行了积极地互动交流,受益良多。陈教授严谨的科研作风,活跃的科研创新思维等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本次讲座也拓展了广大师生们的科研思路,激发了大家的科研热情。

 

                                                       /图:王璇